近日,《中國石油和化工產業觀察》雜志組織評選出2023年影響中國石油和化工產業的十大新聞。
我國原油加工、乙烯產能躍居世界首位
全球氫能投資達3200億美元
我國首個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投用
我國首個萬噸光伏制氫項目投產
石化行業規上企業民企達9成
歐盟430億歐元芯片補貼計劃生效
亞洲首個“超級能源碗”完成主體
COP28“阿聯酋共識”:從化石能源轉型
6部門再為現代煤化工導向
國家4次出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措施
以上廣受業內關注新聞事件入選2023年影響中國石油和化工產業的十大新聞。
1
我國原油加工、乙烯產能躍居世界首位
4月11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發布了《2023年度重點石化產品產能預警報告》。根據石化聯合會監測,我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乙烯總產能均首次超過美國居世界首位。
截至2022年底,我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9.18億噸/年,同比增長2.9%,首次超過美國,居世界首位;我國乙烯總產能達到4675萬噸/年,同比增加12.7%,首次超過美國。
2
全球氫能投資達3200億美元
5月11日,國際氫能理事會與麥肯錫公司聯合發布的《氫能洞察2023》指出,全球氫能經濟強勁增長,呈現加速發展勢頭。北美承諾投資(100億美元)最高,緊隨其后的是歐洲(70億美元)和中國(50億美元)。根據對全球1040個項目的跟蹤,到2030年氫能直接投資額將達3200億美元。
承諾投資中約一半項目專注于氫能的大規模工業應用,約20%與交通運輸有關,目前全球有1000多座加氫站在運行。已公布的電解槽項目總容量達230吉瓦。
根據已公示項目推算,2030年全球綠氫產能將達到3800萬噸/年。
3
我國首個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投用
6月1日,我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項目在南海東部海域正式投用,開始規;蚝5椎貙幼⑷氚殡S海上石油開采產生的二氧化碳。該項目填補了我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術的空白。
恩平15-1平臺是亞洲最大的海上原油生產平臺。恩平15-1油田伴生氣的二氧化碳含量高達95%。中海油在恩平15-1油田實施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應用7項國內首創技術,奠定了未來“岸碳入海”的技術支撐和現實條件,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提供了快速降碳的可行方案。
4
我國首個萬噸光伏制氫項目投產
8月30日,我國規模最大的光伏發電直接制綠氫項目——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全面建成投產,產出氫氣純度達99.9%,隨著配套光伏電站全容量并網,每年可生產綠氫2萬噸,全部就近供應中石化塔河煉化公司,完全替代煉油加工中使用的天然氣制氫。這標志著我國綠氫工業化規模應用實現零的突破。
該項目利用新疆豐富的太陽能資源發電,電解水制氫能力為2萬噸/年、儲氫能力為21萬標準立方米、輸氫能力為2.8萬標準立方米/小時。這是我國首個貫通光伏發電、綠電輸送、綠電制氫、氫氣儲存、氫氣輸運、綠氫煉化等綠氫生產利用全流程的典型示范項目。項目所用的光伏組件、電解槽、儲氫罐、輸氫管線等重大設備及核心材料全部實現國產化。
5
國內石化行業規上企業民企達9成
在10月17日召開的中國石油和化工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石油和化工行業規模以上企業28760家,其中民營企業占比超過90%。在377家石油和化工上市企業中,民營企業和民營相對控股企業267家,占70.8%。
截至2022年底,石油和化工民營企業百強收入為4.65萬億元,占全行業的28.08%;資產總額為2.95萬億元,占全行業的17.7%;利潤總額為3386億元,占全行業的29.96%。值得注意的是,民營百強企業已連續8年實現營業收入、利潤和資產總額增長,并保持較高行業占比。
6
歐盟430億歐元芯片補貼計劃生效
當地時間9月21日,歐盟《芯片法案》生效。歐盟委員會發布的公告稱,在法案框架下,歐盟計劃在成員國和委員會之間建立協調機制,以加強成員國之間的合作,監測芯片供應,預估需求,并在必要時啟動應急機制。
法案批準涉及430億歐元(約合470億美元)補貼。歐盟委員會2022年提出該法案,希望到2030年將歐盟芯片的全球市場份額從目前不到10%提高到20%。法案內容包括放寬規則以允許政府為先進芯片設施給予更多補貼,提供微芯片研發預算以及監測潛在供應短缺的工具。
7
亞洲首個“超級能源碗”完成主體
12月6日,中海油發布消息,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首艘圓筒型海上油氣加工廠——“海洋石油122”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在青島完成主體,計劃于2024年上半年建造完工,建成后將服役于珠江口盆地的流花油田。
這個圓筒型的海上油氣加工廠被形象地稱為超級能源碗。能源碗的核心裝置由不同大小和形狀的立方體功能模塊集成,承擔著油氣處理、生活辦公等不同任務。建設者們采用一體化建造工藝和雙龍門吊集成技術,實現15項關鍵技術設備自主化應用,使我國具備了根據不同油田、不同海域,自主設計制造不同類型深水油氣裝備的能力。
8
COP28“阿聯酋共識”:從化石能源轉型
當地時間12月13日,在阿聯酋迪拜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上,近200個締約方的代表同意了氣候變化領域的“阿聯酋共識”。這項歷史性協議將推動各國擺脫化石燃料,以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最嚴重影響。
協議文本包含196條內容。最終協議呼吁各國“以公正、有序、公平的方式減少能源系統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在這關鍵的10年加快行動,以便在2050年實現與科學相符的凈零排放”。協議還呼吁,在2030年前將全球可再生能源產能增加2倍,加快研發碳捕集和碳儲存等技術,以協助難以減排的產業實現目標。
這是聯合國氣候峰會舉行近30年來,各國首度一致同意將從化石能源轉型。
9
6部門再為現代煤化工導向
6月14日,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應急管理部等6部門聯合發出《關于推動現代煤化工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明確從嚴從緊控制現代煤化工產能規模和新增煤炭消費量。
通知提出,此前明確的每個示范區“十三五”期間2000萬噸新增煤炭轉化總量不再延續。確需新建的現代煤化工項目,應確保煤炭供應穩定,優先完成國家明確的發電供熱用煤保供任務,不得通過減少保供煤用于現代煤化工項目建設。未納入《現代煤化工產業創新發展布局方案》的新建煤制烯烴、新建煤制對二甲苯項目,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會同相關部門,按照《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6年本)》規定,根據項目原料、用能、水資源等要素保障條件,經評估論證并納入《方案》后,由省級政府核準。新建年產超過100萬噸的煤制甲醇項目,由省級政府核準。新建煤制烯烴、煤制對二甲苯、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煤制可降解材料等項目重點向煤水資源相對豐富、環境容量較好地區集中,促進產業集聚化、園區化發展。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嚴禁新增煤化工產能。
通知還提出,擬建、在建項目應全面達到能效標桿水平,主要用能設備能效水平達到能效標準先進值以上。能效低于基準水平的已建項目須在2025年底前完成改造升級,主要產品能效須達到行業基準水平以上。屆時能效仍在基準水平以下的項目予以淘汰退出。
10
國家4次出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措施
截至11月28日,2023年國家4次出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措施。
7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從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政策支持、法治保障以及促進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等方面提出31條具體舉措。
7月28日,國家發改委聯合工信部、財政部等8部門印發《關于實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近期若干舉措的通知》,從促進公平準入、強化要素支持、加強法治保障、優化涉企服務、營造良好氛圍等方面提出28條具體措施。
9月18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市場監管部門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舉措》,從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加大對民營經濟政策支持力度、強化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推動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等5方面提出22條具體措施。
11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強化金融支持舉措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提出支持民營經濟的25條具體舉措,持續加強民營企業金融服務。
此外,9月4日,國家發改委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作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專門工作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