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司長劉志全在7月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環境影響評價是在發展中守住綠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線。堅持‘零容忍’態度嚴懲環評弄虛作假,綜合運用信用管理、行政處罰、刑事司法等手段,守好生態環保第一道‘關口’。”
當前,環評工作已經加快審批,但在提升效率的同時,出現了弄虛作假行為。面對大批量項目上馬和守住環保底線責任,今年生態環境部將出臺哪些嚴厲舉措,確保環評質量高效真實?為此,本報進行了深入梳理。
創新環評審批服務方式
“我們要在嚴守生態環保底線的基礎上加快審批。”劉志全介紹,今年上半年,全國共審批4.78萬個項目環評,涉及總投資超過8.4萬億元,同比上升28.9%。今年上半年生態環境部共審批重大項目環評文件91個,完成20個煤礦項目環評審批,涉及新增產能1.25億噸/年。
據悉,自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后,生態環境部便加快重大項目環評審批。
劉志全表示,《通知》提出了一系列服務措施和創新舉措,主要包括,從建立重大項目環評服務臺賬、優化簡化環評文件編制、提供“環評審批服務單”、發揮專家優勢等方面進一步提出務實舉措;從建立綠色通道、探索城市道路等項目環評“打捆”審批、取消污染物排放量很小的項目環評審批和總量指標掛鉤、對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和項目環評壓茬審查審批等方面改革創新,提高環評審批質量和效率。
《通知》發布后,各地生態環境部門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出臺了配套落實文件。首先,建立環評管理臺賬,加快環評審批;其次,提前介入指導,創新審批方式;第三,推動環境監測數據共享,以減輕企業負擔。例如,江西省生態環境廳推進建立開發區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共享機制,將開發區已有的環境監測、污染源調查數據資料納入共享平臺,免費提供給入園項目環評編制使用,縮短了環評編制時間,降低了企業負擔。
劉志全表示,生態環境部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守住生態環境底線,繼續全力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保障,創新服務方式,提高審批效率。
對作假堅持“零容忍”
當前,環評機構數量眾多,但質量良莠不齊。劉志全表示,從全國環評文件常態化復核情況來看,雖然環評文件粗制濫造、弄虛作假屬于個別情況,但性質極其惡劣,對環評制度公信力的損害十分嚴重,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對環評弄虛作假始終堅持“零容忍”的態度,保持嚴懲重罰的態勢,采取一系列舉措,加大處理處罰力度。
對于環評作假行為,劉志全強調,生態環境部將嚴格依法處理處罰。自2021年以來,生態環境部加強常態化監管,已將存在環評文件編制質量等問題的265家單位和217人列入環評失信“黑名單”或限期整改名單。
此外,生態環境部還運用刑事司法手段進行管理,推動刑事司法銜接,目前已經將環評弄虛作假違法行為寫入《刑法》。同時,部分地方生態環境部門會同公檢法司等相關部門主動擔當作為,針對故意提供虛假環評文件且情節嚴重的典型案例,正在積極推動有關司法實踐,下一步將對涉嫌環評造假的違法犯罪分子予以嚴厲打擊。
劉志全表示,接下來,生態環境部將繼續堅決打擊環評弄虛作假,推動依法查辦環評造假典型案件,形成強大震懾;進一步落實環評監管長效機制,全面加強環評文件質量監管;嚴格落實建設單位對環評文件質量負責的主體責任,強化環評單位和人員直接責任,落實評估、審批中的把關責任。
環評項目守好4條底線
“今年將有大批項目上馬。面對大批量的重大工程環評工作,生態環境部今年印發的《通知》強調,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在服務重大項目的過程中,既要提前介入主動服務,提高審批效率,也要守住生態環境底線,確保環評審批質量,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劉志全指出,在守住環評項目“底線”上,要重點守住法律底線、生態環境質量底線、環境風險防范底線、公眾權益底線等方面。
他解釋,避免出現觸碰法律底線的“硬傷”,在項目類型及其選址、布局、規模等方面要符合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法定規劃要求。
在嚴守生態環境質量底線方面,要嚴格要求建設項目采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項目位于環境質量未達標區的,措施要滿足區域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管理要求,通過優化工程選址選線和采取必要的生態保護措施,使之符合“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避免對相關區域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等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在嚴守環境風險防范底線方面,要嚴格審核環境風險評價內容,避免出現主要風險源或環境保護目標、環境風險防控措施不符合要求等問題。
在公眾權益底線方面,針對可能直接對公眾造成不利影響的廢氣、噪聲、污水、危險廢物等,要求采取最嚴格的防治措施,切實維護公眾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