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改氣加劇氣荒之后,監管層考慮提升燃氣資源自給,再度集中批復了幾大煤制氣示范項目投建。不過,此舉又引發了業界關于煤制氣、煤制油為代表的新型煤化工項目能效利用率低、水耗嚴重,易對環境尤其是水資源造成嚴重污染的詬病,不如發展潔凈煤應用技術,以及落實電企、鋼廠等主要耗煤大戶去污減排工作來得直接、奏效。
對此,筆者表示部分認同,但細看其中邏輯,結合煤炭及煤化工行業現狀,也感到對于煤制油氣的過度擔憂略顯“理想”,甚至可以說是有些杞人憂天。
首先,潔凈煤利用是指煤炭勘采、洗選、加工、運送以及終端使用等各個環節中,旨在減少污染、提高能效的技術總稱,電廠、鋼廠等下游用戶的脫硫、脫硝、粉塵處理等治污減排工作也囊括其中。不過由于多年來企業只顧逐利忽略去污減排工作,同時監管方也疏于管理,導致這項“技術”一直發展停滯,甚至近期的“猛然”提出讓部分行業人士誤以為是一項新的煤炭加工工藝。
可見,煤炭清潔化利用可謂難在平時,更多需要供需雙方的自覺自愿。不過,考慮目前煤炭及幾大下游行業盈利困難,企業環保投入熱情低迷,寄望其主動積極的實現節能減排,略顯理想?紤]到此,監管層選擇雙管齊下,從嚴考核企業治污減排工作的同時,從供應端推進煤炭產品深加工,實現煤炭消費的多元化。
另從目前政策面的態度看,經歷了近年焦炭、電石、聚氯乙烯、尿素及甲醇等煤化工行業無序擴張,進而造成的產能過剩、技術水平偏低等現象后,眼下監管層對煤制氣、煤制油等新型煤化工項目的監審、批復依舊從嚴,所放行項目悉數為實力企業示范工程,并未全盤放開。初衷也是考慮投資企業多為國有,企業逐利行為相對合規、“理性”,便于生產排污環節的監管。
同時,煤制氣、煤制油屬于煤炭深加工利用項目,借助管道長途運送較比鐵路、水運輸送煤炭的方式明顯潔凈,另外油氣化產品較煤炭的直接燃燒對大氣污染也明顯降低,粉塵、廢氣排放明顯減少。而針對煤炭油氣化過程中水耗、排污、高碳等問題,業內企業比如神華,也正在進行技術攻關和改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監管層在2013年集中批復了近20個大型新型煤化工項目,投資規模數千億元,但結合往年經驗,這些項目難以實現百分之百投建。雖然近兩年煤炭行情愈顯走弱,煤炭資源供應日趨寬松,但煤炭儲量在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已面臨枯竭,實力企業紛紛搶占外部優勢煤炭資源。而地方政府集中賣地之后土地財政難以為繼,急需資金投入拉動經濟,針對投資巨量的煤化工項目直接劃配千萬乃至億噸級的煤炭儲量,結合能源產地西移的產業戰略,富煤的西部地區一時成為煤制氣、煤制油等新型煤化工項目的孵化場。
不過,考慮目前國內新型煤化工企業普遍面臨技術瓶頸、項目配套油氣管網亟待建立等問題,都是制約項目投建的硬性阻礙。整體看,煤炭潔凈化利用由于監管缺失多年發展停滯,未能實現其應有作用;而2013年集中批建的煤制氣、煤制油等新型煤化工項目,也可能由于后期政企間的靈活運作難以按期投產,水耗及各種污染問題也將隨之“迎刃而解”。當然,依仗其減少燃煤、改善大氣的批建初衷也難以實現。
歸根結底,煤炭及其深加工產品能否實現去污減排、清潔化利用,助力實現環境的改善、治理,似乎全憑第三方監管的保駕護航才能實現,企業在這其中更多的是選擇“悶頭掙錢、以不變應萬變”。而造成這一尷尬現狀的還是環境監管制度的漏洞,造成了企業違法成本低,敢于攜手跨越法律底線。
為此,建議監管方及時完善環境法中針對企業違法排污行為的處置力度,同時加強實時監管,迫使企業認真落實減排義務,最終實現環境改善。否則,制度的設立以及業界的爭論、建言,最終都將成為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