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我國“十二五”規劃第四年,對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至關重要,也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改革的第一年。
2014年,煉油企業需要關注三件事:
一是近年來我國顯現的煉油能力過剩問題;
二是在國內經濟轉型升級,城鎮化進程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加大,環保節能減排要求趨嚴的形勢下,如何低成本、持續有效地完成油品質量升級,打造中國煉油升級版;
三是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精神,我國將對符合資質條件的一些民營和地方煉廠放開進口原油加工限制,中化集團泉州大煉廠也將在今年投產,將給市場帶來多元化競爭。煉油企業要思考國內煉油市場的競爭新形勢及應對之策,也要思考如何順應形勢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產能過剩顯現
政府和企業需要齊心協力,強化調控,推出舉措,積極化解過剩產能
過去3年,在汽車業、交通運輸業迅猛發展的推動下,我國新建、改擴建煉油項目陸續投產,煉油能力持續較快增長,煉油能力從2011年的5.59億噸/年增至2013年的6.27億噸/年,年均增速達5.9%。
同期,我國經濟進入轉型升級期,經濟增速放緩,由高速轉為中高速,成品油年消費量增速從2011年的7.6%下滑至3.5%。
這“一升一降”使我國煉廠年均開工率連年下滑,從2011年的86.9%降至2013年的83.2%。國內油品總體供過于求,主要成品油(汽油、柴油、煤油)轉為全面凈出口,且數量逐步增加,2011年為407萬噸,2013年逼近千萬噸,凈出口率從0.9%升至3.4%。
從測算情況看,2014年我國煉油能力將新增超4000萬噸/年,增速超前3年平均值。若煉廠開工率和國內經濟增長保持上年水平,則今年我國成品油供過于求的情況可能進一步加劇,凈出口量將可能擴大為1600萬~2000萬噸。
未來,隨著國內經濟的轉型升級,國內經濟中高速增長成為常態化,加上節能汽車的推廣、替代能源用量進一步增加等因素,國內成品油消費量增速將逐漸回穩放緩。如不采取及時有效措施,這“一增一減”有可能使成品油供需差和凈出口量持續擴大,煉油能力走向嚴重過剩。
雖然我國目前仍處于戰略發展機遇期,我國煉油業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從亞太地區成品油市場供大于求的形勢看,從我國石油資源相對短缺的情況看,從國際能源地緣政治的復雜性和嚴峻形勢看,我國煉油工業的發展不宜走超大量進口原油加工,既滿足國內需求又大量對外出口的道路,只能走適量進口原油加工,滿足國內合理有效需求為主,少量出口調節,局部或季節性余缺的道路。
化解煉油能力過剩的問題是個系統工程,需要上下各方共同努力。
首先,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加強宏觀調控,摸清國內煉油行業的真實家底,做好煉油新建擴建規劃計劃的監管,完善產業政策和建設項目的審批備案制度,打破部門保護和地方保護主義,健全優勝劣汰的市場化退出機制,從科學發展觀出發,堅決而又妥善地淘汰落后煉油能力。
其次,煉油企業要根據市場需求形勢,控制調整好在建項目的投資節奏和建設速度,避免出現某個時期投產過分集中和局部地區扎堆無序建設的現象,造成中短期內煉油能力增長過快、布局出現新的不合理;還要統籌合理安排好煉廠檢修計劃,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安排生產計劃,增產適銷對路油品和化工原料及高附加值產品。
再次,要下決心不護短,主動淘汰那些能耗物耗高、設備陳舊、技術落后、產品質量達不到要求、規模偏小、經濟效益欠佳的老裝置、老設備,以提高國內煉油能力的含金量和內在質量。
我國煉油能力過剩的問題已引起國家關注,正在逐漸加強宏觀調控,監控煉油擴能,進一步完善煉油項目的審批和產業政策。一些煉油企業也采取措施,取消改擴建項目,推遲煉油項目的建成投產時間,如中國石化已取消燕山石化的800萬噸/年擴能計劃,中國石油也推遲了華北石化、昆明石化等煉油項目的建成投產時間。
通過各方努力,今后國內煉油能力的增長有可能與轉型升級期的國內經濟增長、油品消費增長同步,煉油行業能夠穩步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