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煤化工大國,包括煤炭間接液化、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煤制芳烴等技術相繼問世,其中一些已經產業化。我國煤化工的技術創新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然而,近日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煤化工技術創新面臨三大挑戰。
第一,投入不足
相關資料顯示,目前科技進步對煤化工增長的貢獻率為35%,長期以來煤化工產業發展主要依靠大規模增加資金和勞動投入。生產企業、大專院校、研發機構掛鉤還不緊密,沒有形成利益機制,發展后勁不足。企業僅僅是為了維持生產,技術開發經費總額占全部銷售收入比重較低,煤化工科技投入僅占企業銷售額的0.6%~0.8%。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些煤化工技術經費的投入和產出比失調,資金投進去了卻鮮有成果。
第二,缺乏寬容失敗的機制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和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劉中民認為,技術創新帶有偶然性和風險,特別是化學,千變萬化,如果讓10個科學家來做就能做出10個結果來。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技術創新可能失敗。可是,我國缺乏相應的寬容失敗的機制。以煤化工的技術研發為例,選用不同的催化劑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有的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有的即使猛做也出不了結果。但一些研究人員即使發現最初的研究方向出現偏差了,仍然舍不得放棄,因為誰也不愿意這項科研工作在自己手里終結。上述業內人士補充說,技術研發前期往往要投入一大筆資金,如果宣布失敗,跟誰都不好交代。
第三,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保障
“盡管我國對技術創新的成果法律法規很多,比如《中國人民共和國科技進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等,也有促進科技進步的獎勵措施,但都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劉中民說。
據了解,2011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十二五”產業技術創新規劃》,在“重點領域技術發展方向”中提出,煤制烯烴技術、煤制乙二醇技術、先進煤氣化技術、大型粉煤氣化技術、褐煤高效潔凈綜合利用技術、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屬于化工領域技術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