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有三家煤制聚丙烯企業,產能達到130萬噸。其中,神華寧煤50萬噸,神華包頭30萬噸,大唐多倫50萬噸,約占市場總份額的10%.20082013這5年時間里,聚丙烯產能翻了一番,2013年產能超過2000萬噸。預計20142016年仍是丙烯擴能的高峰期,每年增加的產能在400萬噸左右,其中相當一部分來源于煤化工工藝。
煤制丙烯和丙烷脫氫制烯烴市場份額日益攀升,傳統油制丙烯壟斷勢力日漸削弱。雖然新工藝對傳統油制烯烴行業沖擊較大,但對國內整體丙烯生產來說是個利好消息,聚丙烯的生產成本明顯降低,同時市場競爭避免了不合理的定價。面對聚丙烯供應格局的重塑以及整個產業鏈的變化和調整,上中下游各環節使出渾身解數,力求在聚丙烯產能快速增加、需求依然充足的盛宴中分得一杯羹。
一家獨大局面或終結上游因勢利導求發展
面對煤制丙烯、丙烷脫氫制烯烴等非油制烯烴工藝的沖擊,國內某老牌油制烯烴企業感受到了壓力。然而,壓力往往產生變化,為應對日漸崛起的非油制烯烴,該石化巨頭在精細化管理的基礎上拓寬思路,力求降本增效。一方面,降低對石腦油的依賴程度。目前該企業對石腦油的依賴程度已經下降到50%左右,同時充分利用氣體及其他邊角料等充當原料,豐富了烯烴的生產原料來源,從成本控制上降低源頭消耗。另一方面,采用先進技術有效化解高成本困擾。國內丙烯產能增速快,但出路跟不上產能節奏,目前國內60%左右的丙烯單體都用來生產聚丙烯,該企業配備了國內罕見的將丙烯轉化為環氧丙烷的裝置,為丙烯單體找到新的出路,順利消化丙烯單體。另外,由于煉化一體化的規模效應和全流程成本分攤,具體到某個品種的平均成本并不大。
銷售模式悄然改變中游貿易商定位轉換求生存
由于大宗商品的金融屬性及產業鏈的復雜性,上游企業多數開始采用點對點的銷售模式,市場游戲規則正悄然改變,貿易商的角色和定位正在發生變化,不再是單純的買賣差價的中間商,而是逐漸過渡到綜合風險管理商。同時,由以往的分銷商向渠道商轉變。總的來說,貿易商的生存難度在不斷加大,具體體現在以往只需要拿到貨,而無需憂心銷路問題,但現在必須先確定下游的需求,才能放心抓上游的供應。先上游后下游到先下游后上游的貿易模式對貿易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對生存窘境下游企業傾心期貨求突破
聚丙烯產業鏈的下游多為分散的小規模企業,由于行業準入門檻低、產品同質化明顯,市場競爭激烈,導致利潤空間遭到擠壓。除了受行業特性影響,宏觀經濟不景氣也是編織制品、膜類和管材需求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下游期待期貨市場能為企業注入新活力也就順理成章了。由于上下游企業壟斷勢力及企業規模的差別,產業鏈各環節對期貨市場的態度和熱情呈現金字塔型。而令人吃驚的是,期貨人才知識儲備水平和能力卻以倒金字塔型分布。下游企業對期貨市場的熱情遠高于上游廠商及中游貿易商,不同于上游憑借壟斷低位而無心參與期貨市場交易和中游配備高素質隊伍相比,下游企業雖有心引入期貨工具,但一方面由于精力有限,自身學精專業知識不太現實,另一方面受制于企業規模,難以建立一定水準的期貨團隊,最終導致空有熱情、鮮有動作的尷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