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一種悲觀的聲音,認為中國煤層氣發展了這么多年一直成效不大,瓦斯利用量少,企業經濟效益也不好,沒有必要投入過多資金和精力了。
但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是,2000年我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為觸目驚心的6.096,2010年這一數字已驟降至0 .749,去年更是歷史上首次降到0.3以下,達到0.293,這一組數字的背后,煤層氣的抽采利用功不可沒。
如此重要的行業為什么發展速度不盡如人意?筆者認為有兩個最關鍵的因素。第一是科技,據今年召開的全國煤礦瓦斯治理部際協調會議透露,我國煤層氣儲量7000億方,井數15000口。但15000口井中只有不到一半出氣,平均單井產量只有400—600方,遠達不到商業開發價值。
同美國相比,中國煤層地質條件復雜,不同區塊需要不同的適用技術,但目前僅有少數區塊探索出了成熟的適用技術,離大規模產業化還有一定距離。我們必須各個擊破,一個地區一個地區、一個區塊一個區塊地解決,決不能幻想一蹴而就,要小步快跑、實事求是、堅定依靠科技進步開發煤層氣。
現在有專家想瘦身煤層氣重大專項,筆者認為,我國開發煤層氣的動因異于其他國家,例如美國是中東石油危機造成天然氣短缺所致,煤礦安全并不是首要原因,因為美國露天煤礦占到60%,瓦斯含量少,煤炭也不是能源消費的大頭。而我國70%以上的能源消費是煤炭,井工礦占到全部煤礦的90%以上,大部分還是高瓦斯礦井,只要中國一天離不了煤,就一定要開采瓦斯。所以中國開采煤層氣最大的動因是安全生產,然后才是環保、新能源等。
因此,重大專項不但不應瘦身,相反應改變當前的同質化現象,更多支持針對河南、陜西、貴州等不同復雜地質條件的煤層氣重大專項示范工程,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徹底解決問題。通過科技進步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如果科技不進步,再來多少補貼都不行。
第二個原因是經濟效益,除了條件較好的沁水盆地基本持平,中國大部分煤層氣開發是虧損的。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油企是煤層氣開發的生力軍,但往往10%的投入,只有1%的收入。它們在發改委考核利潤的壓力下,并不想投入太多。“大爺不干,二爺三爺就干不起來”。長期虧損勢必會影響投入,所以國家要加大補貼力度,去年提出的0.6元/立方米補貼應盡快到位,否則今年煤層氣產業可能出現停滯甚至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