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煤化工產業重組的消息頻頻出現在各種媒體上,大唐、中海油等央企的集體退出,引發了對煤化工產業前景的爭論。但許多分析并不到位。
通觀十多年來示范工程的經驗教訓,可用兩句話來概括:"煤質對路則成,管理規范則順"。失敗的煤化工項目主要是煤質不對路造成的。
從中國清潔能源供應的安全性考慮,中國發展煤化工產業有其必要性和緊迫性。經過十多年示范工程的建設,由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煤制甲醇等組成的新興煤化工產業已初具規模。示范工程表明,上述煤化工項目在技術上沒有顛覆性的問題,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都真正起到了示范效應,可作為下一步煤化工產業發展的指引。
煤質對路則成
如果煤質對路,即使投資大、煤價高,通過有效的管理,項目不至于夭折;反之,如果煤質不對路,即使投資少、煤價低,管理規范,項目夭折在所難免。換言之,如果項目前期工作不充分,雖然煤質對路,由于投資過大、建設期過長、外部條件不配套等原因,也會造成項目的經濟效益較差,但經過努力可以扭轉。也就是說,煤化工項目成敗與經濟效益好壞,直接取決于煤質對路與否。
煤質對路,首先要求煤適合于氣化工藝,通俗地說,"煤化"就是要有效地、經濟地把煤"化"了,這也是煤化工技術工程的特點和難點所在。
煤質不對路的教訓比比皆是。大唐位于內蒙古克什克騰旗的煤化工項目,如果當初選址在鄂爾多斯(600295,股吧)地區或榆林地區,使用煙煤而不是現在的褐煤,那肯定是另一番景象。難以想象,當時在煤炭產業并不發達、煤炭產量較低、煤質研究和煤炭利用幾乎為零的錫林格勒盟地區投巨資建設煤化工項目,需要多大的膽量。
煤炭使用很少,在使用中出現的問題就不易發現,煤質的特點也就無從知曉,在煤氣化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就不足為怪了。不出問題反而是怪事,有些問題不是根本性的,可以通過工藝調整解決,但有些問題是根本性問題,幾乎不能有效解決。煤質對路則成,還表現為原料的價格必須具有一定的競爭性,相同工藝和規模的項目,原料煤價格200元/噸有之,500元/噸也有之,經濟效益的好壞一目了然。例如,建設以褐煤為原料的煤化工項目,就應當認真地研究褐煤氣化與煙煤氣化的技術經濟性對比,在決策時,一定要明確該褐煤氣化項目與煙煤氣化項目有沒有競爭性。一般人認為褐煤比煙煤便宜,但忽略了開采成本是否便宜這個關鍵問題,也忽略了褐煤發熱量低、氣化效率低、前期處理復雜等問題。開采成本不低,隱含著煤價競爭力不強。
管理規范則順
有的煤質不對路的項目,一路綠燈開工建設,但建成之時就是虧損之日,或建成之時就是改造之日。這就牽涉出管理的問題。面對一個失敗的項目時,我們不禁要問:可行性研究報告規范嗎?投資決策規范嗎?審批規范嗎?工程設計規范嗎?重要關鍵設備采購規范嗎?銀行貸款審批規范嗎?只要其中一個環節規范,起到應起的作用,就不會面對如此窘境。
雖然管理不是煤化工項目成敗的主因,但導致煤質不對路、從而導致項目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項目前期工作粗放,管理不規范。如果前期工作認真進行了煤質的適應性研究,選擇了最適宜的氣化工藝,或者通過研究認為該原料煤不適合氣化,就從根源上杜絕了項目失敗的可能性。
管理不規范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責任不全在業主,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單位、工程設計單位、關鍵技術提供商都負有一定責任。有的項目在可行性研究時,選取的煤價與實際生產時的煤價相差很多;有的項目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具有適宜的煤原料,但等項目建成后該適宜的煤原料不生產了,必須不遠萬里采購原料煤,導致嚴重虧損;有的項目投資超預算、工期延長;這都與設計部門的工作有關,這也是一個管理問題。技術提供部門,在推介自己的技術裝備時,往往宣傳自己的技術裝備包打天下,也為項目的失敗留下了隱患。
煤質對路則成,在項目前期階段一定要認真研究煤質問題,盡量地做到全面、精細。神華集團在對鄂爾多斯煤制油項目的煤質進行調研時,就對煤質變化規律和此地區未來3~5年的煤質情況進行了詳細的摸底。
煤質研究也牽涉到項目建設地等前期決策的重大事項。例如,水煤漿氣化需要灰分相對較低、灰熔點相對較低的煤原料,貴州六盤水地區大多為灰分高、高灰熔點的煤礦,如果在該地區建設水煤漿氣化項目,那建成后結果只有兩個:要么停產改造,要么效益不佳。
建設任何項目都有投資風險,與煤有關的投資項目最大的風險就是"煤質好壞"的風險。煤礦投資也有很多失敗的教訓,歸納起來基本問題也是煤質問題。有的連褐煤還是煙煤都沒搞清楚,就盲目投資建設煤礦,有的在還沒有確認是不是煉焦煤的情況下,就貿然投資建設所謂的煉焦煤礦。所以,新興的煤化工項目出現一些問題在所難免,亟待加強規范化運作。
國家石油和化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