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渤天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天津化工廠)單極離子膜電解機組停產,耗資290多億元搬遷計劃正式啟動。據悉按計劃啟動搬遷至南港工業區渤化南港基地。未來將建設2×180萬噸/年甲醇制烯烴裝置、20萬噸/年環氧丙烷聯產45萬噸/年苯乙烯單體(共氧化法)、60萬噸/年離子膜燒堿、80萬噸/年PVC、10萬噸/年聚醚、3萬噸/年聚合物多元醇、6萬噸/年環氧乙烷、4萬噸/年表面活性劑和減水劑、30萬噸/年聚乙烯、2×30萬噸/年聚丙烯、10萬噸/年雙氧水、罐區,以及項目配套的綜合公用工程和輔助設施等。
天津港“8·12”重大火災爆炸事故后,濱海新區對583家危化企業進行排查,這些企業全部被列入安全管理“紅黃藍”表中。截至目前,列入“黃表”經復查驗收合格可以復產的67家企業以及列入“藍表”需及時整改的431家企業均已全部整改完畢。在列入“紅表”需制定取締、關閉、轉產、搬遷方案的85家企業中,9家已整改完畢,10家制定搬遷方案,另外66家也已簽字確認制定相關方案。其中,天津渤天化工有限公司2016年啟動搬遷,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關停。
借搬遷將產業調整升級換代
天津化工廠單極離子膜電解機組停產后,除了動力電項目還要運行一段時間外,天津化工廠的其他項目全部在4月底前陸續停工,全面按計劃啟動搬遷至南港工業區渤化南港基地。
“搬遷不是簡單換個地方,而是把污染重、效益低的產品項目淘汰掉,將產業重新調整和升級換代。”天津化工廠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在搬遷過程中,天津渤化集團已制定了企業安全停產方案、無害化處置方案、安全搬遷方案,確保搬遷全過程安全風險處于受控狀態。
渤化南港基地項目位于南港工業區西港池以南、南港六街以東、南堤路北側規劃路以北、南港九街東側規劃道路以西,占地3平方公里。項目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循環經濟理念,建設2×180萬噸/年甲醇制烯烴裝置、20萬噸/年環氧丙烷聯產45萬噸/年苯乙烯單體(共氧化法)、60萬噸/年離子膜燒堿、80萬噸/年PVC、10萬噸/年聚醚、3萬噸/年聚合物多元醇、6萬噸/年環氧乙烷、4萬噸/年表面活性劑和減水劑、30萬噸/年聚乙烯、2×30萬噸/年聚丙烯、10萬噸/年雙氧水、罐區,以及項目配套的綜合公用工程和輔助設施等。
“像2×180萬噸/年甲醇制烯烴、30萬噸/年聚乙烯、2×30萬噸/年聚丙烯等,都是新擴建項目,調整新的產業結構。”該負責人介紹說,渤化南港基地項目的總投資294億元,項目建設將分期進行,預計2016年6月開工,2018年年底主體建成,2019年上半年投料試車。建成投產后預計收入227億元、利潤26億元、稅金7.6億元。
曾是海洋化工產業一顆明珠
3月5日13:37分,天津渤天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天津化工廠)單極離子膜電解機組停產,標志著耗資290多億元的“兩化”搬離人口密集區的計劃正式啟動,距離前身——東洋化學廠建廠整整78年。
“天津化工廠誕生1938年3月5日,是中國海洋化工產業的一顆明珠,曾經中國化工企業十強,創造了中國名牌產品天工牌燒堿,為漢沽帶來了榮耀、帶來了生機。”曾在天津化工廠工作23年的濱海新區民俗文化學者李瑞林介紹說。1938年四大會戰結束之后,日本侵略者加強了對華北的經濟掠奪,在漢沽營城莊東老莊戶土地,設立東洋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漢沽工廠,1941年投產,強迫漢沽勞工生產燒堿、鹽酸、芒硝、溴素、氯化鉀等銷往日本國內。
1946年,被南京國民政府接收,更名為“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天津化學工業公司漢沽工廠”。1948年12月14日漢沽解放后,被中共冀東行署接收,1949年移交給天津市軍管會工業處。8月更名為“華北化學工業公司籌備處漢沽一廠”。1950年8月,華北化學工業公司籌備處漢沽二廠并入一場,成立天津化工廠。
“歷史上,天津化工廠生產的燒堿等化學工業品,暢銷全國十幾個省市自治區,還有很多產品行銷國際市場,有了較高的聲譽和知名度。”李瑞林說,1955年4月,天津化工廠生產的三晶牌硫化堿、天工牌氯化鋇等產品在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上展出,獲得好評。1980年9月,與中國科學院共同研制成功的金紅石鈦白,填補了我國鈦白技術的一項空白;同年,還研制成功我國最大的水銀燒堿生產設備——15萬安培金屬陽極水銀電解槽,使我國水銀燒堿生產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天津化工廠為發展國家化學工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李瑞林說,引以為豪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天津化工廠先后有600多名技術骨干,支援全國各地的化工企業建設,使我國化工產業迅猛發展。而且涌現出馬桂冠、陳建侯等世界知名的化學專家,還涌現出劉寶忠等數十名全國勞動模范。
(來源:化化網煤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