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東北特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短期融資券因到期不能支付本息,構成實質性違約,這是地方國企的第一例債券違約事件。這一事件走向如何還有待債權人會議給出答案。即使熬過這一關,這家喊出“保命經營”口號的國企,年內還將面對30多億元的到期債券。
東北特鋼的窘境并非孤例。黑龍江省龍煤集團也正在通過職工分流、甩賣資產等方式展開自救。值得注意的是,東北特鋼和龍煤帶有上一輪國企改革的強烈印記。龍煤由黑龍江省內四家煤炭企業重組而成,東北特鋼則是地方鋼企跨省整合的少有案例。毫無例外,兩家企業都經歷了人員和資產剝離,以及持續的淘汰落后產能。東北特鋼也是上一輪債轉股的受益者,東方資產管理公司仍是其股東之一。
沒有誰愿意看到它們面對如此的考驗,更何況每一個企業背后都是數萬乃至數十萬的員工。過去幾年,地方政府曾多次嘗試幫助龍煤脫困轉型。在沉重的財務壓力下,東北特鋼也努力運用各種融資方式維持公司正常運營。在經歷董事長意外離世和債務違約之后,這家企業仍在“積極調整品種結構,全力組織生產市場急需的盈利產品”。我們很難判斷這些企業會擁有怎樣的未來,不過歸根結底,最終決定它們命運的還是市場。祝它們好運。
值得追問的也許是這樣的境遇折射的歷史邏輯。鋼鐵和煤炭都是周期性很強的產業,經濟好的時候企業容易借勢而上,反之則可能面對產能過剩、庫存膨脹的沖擊。龍煤和東北特鋼經重組成為企業集團,都是在2004年。也正是在2003年,中國經濟徹底告別了1998年之后的徘徊期,進入黃金時代,連續多年增長率超過10%。并非巧合,這也正是龍煤每年利潤超過10億元的激情歲月,東北特鋼也是從那時開始產能擴張,它是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上的常客,這家號稱“特鋼航母”的企業,今天在一些領先產品上依然具有相當強的競爭力。
也許不能將這種現象完全看做國企改革的順周期效應,然而這正是令人扼腕之處,國企改革這些年的成效不用說,不過還是有不少一度扭虧為盈走出困境的企業,如今重新“返貧”等待救援。這些企業過去十多年就好像做了一次“過山車”。除了歸咎于經濟和行業的周期變化以外,是否還應該有更深入的思考?
在這個意義上,東北特鋼和龍煤很可能是某些領域國企改革的縮影。通過推動產權和公司治理層面的改革,讓市場和企業家精神成為推動國企成長的動能,這是改革的初衷。多年以前,一位銀行業監管官員說,檢驗銀行業改革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是看這些銀行能否安然走過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這意味著抓得住經濟高速成長期的機會,也能夠在經濟降溫時安然過冬。對于其他領域的國企改革而言,道理恐怕是一樣的。然而很多現實案例告訴我們,當市場意志無法決定企業生死的時候,高昂的成本并不能幫助企業換來一顆市場的心臟。
所以很多看似經歷改革的企業只能順風操槳而無法逆水行舟,他們可能會成為順周期的寵兒,但卻不是市場的孩子。就此而論,一些國企眼前的困難,與其說是市場病,不如說是一場未完成的國企改革遺留的癥候。這當然不是歷史的簡單重復和輪回,雖然我們還將為此支付成本——也許沒法算清楚我們會為改革支付多少成本,付出了多少代價——這不僅是財務意義上的,也關乎人的命運和選擇。
當下,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拉開了序幕,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在積極穩妥地推進,新一輪去產能漸次展開。我們愿意將這一進程看做重新塑造的過程,陣痛中誕生的是升級的中國經濟和全新的企業群體。歷史的圖畫中往往掩藏著對未來最清晰的隱喻。好在我們站在距離歷史很近的窗口。我們應該會看得清楚,對未來的改革之路更加篤定。
(來源: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