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印發石油天然氣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
其中,《天然氣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指出,以提高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為發展目標,大力發展天然氣產業,逐步把天然氣培育成主體能源之一,構建結構合理、供需協調、安全可靠的現代天然氣產業體系。
2015年天然氣占能源消費比重是5.9%,而日前發布的《能源“十三五”規劃》提出,“十三五”時期,天然氣消費比重力爭達到10%。與《規劃》提出的目標相比,接近翻番,這必然需要提高天然氣的消費量。
此次規劃明確要求,“十三五”要抓好大氣污染治理重點地區等氣化工程、天然氣發電及分布式能源工程、交通領域氣化工程、節約替代工程等四大利用工程。而京津冀、長三角等區域成為推進“煤改氣”工程重點。
卓創資訊天然氣分析師劉廣彬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天然氣消費比重達到10%的目標還是符合業內預期的,如果能夠加速推進國內天然氣市場化改革,是非常有希望實現的。
國內天然氣存在降價空間
在目前冬季霧霾多發的情況下,大氣污染治理重點地區等氣化工程,被業內人士給予高度的關注。
規劃提出,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東北地區為重點,推進重點城市“煤改氣”工程,擴大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區范圍,大力推進天然氣替代步伐,替代管網覆蓋范圍內的燃煤鍋爐、工業窯爐、燃煤設施用煤和散煤。
規劃除了要求在農村地區推動天然氣替代民用散煤外,還要求提高天然氣城鎮居民氣化率等。
此外,天然氣發電也被認為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規劃中數據顯示,目前天然氣消費結構中,發電僅占14.7%。
這一占比遠低于世界其他主要國家水平。據公開資料顯示,在世界其他主要國家中,氣電在天然氣利用中所占比重通常在30%~60%區間。例如,2015年發電用氣占美國天然氣用氣量的35%,俄羅斯為33%,英國為36%,日本更是高達60%。
對此,規劃提出要借鑒國際天然氣發展經驗,提高天然氣發電比重,2020年天然氣發電裝機規模達到1.1億千瓦以上,占發電總裝機比例超過5%。
目標制定的同時,規劃也指出,大幅增加天然氣消費量難度較大。
劉廣彬表示,“十二五”期間就沒有達到預期的天然氣消費量。這是由于國內天然氣定價機制不完善,導致非居民用天然氣門站價格在過去兩年遠高于替代能源價格,這使得天然氣的下游需求受到抑制。
對比國際上的情況,劉廣彬表示,按照國際慣例,天然氣使用量較多的工業用戶,價格承受能力相對較差,應該執行相對較低的價格水平,而居民用氣價格承受能力較高,價格水平也應該較高,但國內正好相反。
“國內的天然氣定價水平整體偏高。”劉廣彬說,國內天然氣有降價空間。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也曾表示,天然氣10%的消費和供應從哪里來呢?今后煤改氣、天然氣發電等都要進入市場,這就需要政府在補貼、價改等方面下力氣,關鍵解決天然氣價格貴、成本高的問題。
推動管網運輸和銷售分離
《能源“十三五”規劃》也指出,由于基礎設施不完善,管網密度低,儲氣調峰設施嚴重不足,輸配成本偏高,擴大天然氣消費面臨諸多障礙。
其中,由于儲氣調峰能力嚴重滯后,也產生了冬季迎峰度冬工作仍然緊張的問題。對此規劃要求,到2020年形成地下儲氣庫工作氣量148億立方米。有序發展LNG 接收站調峰,加快建立和完善城市應急儲氣調峰設施,鼓勵多種主體參與儲氣能力建設。
在劉廣彬看來,根本上還是需要推進油氣體制改革,包括天然氣價格機制改革和運營體制改革等。實現基礎設施公平開發,從而保證上、中、下游市場對投資者均有吸引力。
規劃提出,全面深化油氣體制改革。推動天然氣管網運輸和銷售分離,大力推進天然氣基礎設施向第三方市場主體開放。放開非居民用氣價格,進一步完善居民用氣定價機制,加強天然氣管輸價格和成本監審,有效降低輸配氣成本,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
劉廣彬指出,城市燃氣環節收取的輸配費用相對較高,利潤可觀,而中上游環節卻常常面臨著虧損經營的局面。“需要梳理國內各個環節目前的價格水平和收費模式,制定合理的收費政策,理順價格體系。”
規劃也要求,建立完善上中下游天然氣價格聯動機制,加大天然氣下游市場的開發培育力度,供氣企業合理承擔普遍服務義務,形成終端市場的競爭環境。依據市場化原則允許符合條件的企業參與天然氣進口。鼓勵符合產品質量標準的生物天然氣進入天然氣管網和車用燃氣等領域。
劉廣彬表示,輸配費降低的情況下,未來存在著降低天然氣終端價格的可能性。但天然氣定價機制還受油價等其他因素影響,通過改革后,綜合考慮上游的供應成本和下游的承受能力,經過市場博弈形成的價格,最終能夠形成合理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