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東部霧霾天氣日益嚴重,人們紛紛追索其終極來源,多數指向煤炭。因此中國能源“去煤化”的呼聲也日益強勁起來。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治大國若烹小鮮”。能源結構調整是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對于此等大事,更應保持清醒頭腦,尊重國情,尊重科學,在經濟社會轉型、能源結構調整中保持戰略定力。
當前“去煤化”是否可行
首先是尊重國情。我們不得不看到,“缺油少氣富煤”是中國的自然資源秉賦特征。2016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43.6億噸標準煤,其中石油表觀消費5.56億噸(占18.1%),天然氣消費2040億方(占6.2%),而煤炭消費39.1億噸(占62.4%),世界煤炭消費量平均占比僅為29.2%。另外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僅為14.5%,其中水電比重高達73.7%,新能源比例不足世界平均的1/2。更有甚者,2016年我國進口煤炭還凈進口了10801萬噸,增長7%。我國“‘十三五’能源發展規劃”已經出臺,其目標是到2020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將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之內,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41億噸以內,5年煤炭消費量增速僅降低2%,說明中央在宏觀調控方面是實事求是的。因此,從這上述指標看,單純的“去煤化”根本做不到。
近些年一些地區“以氣代煤”和“以電代煤”等,但據我們調研發現,前者帶來的問題是氮氧化物排放并不低,而氮氧化物又是霧霾的重要成因。“以電代煤”面臨電網改造成本高的問題。并且不管是“以氣代煤”還是“以電代煤”,其運行成本均要比燃煤高。
貫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優化能源供應結構,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明確要求“全面實施散煤綜合治理”和“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而不是單純的“去煤化”。
國家“‘十三五’能源發展規劃”明確,能源生產既要優存量(即推動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的水平),也要拓增量(即提升水能、風能、核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安全高效發展核能,優化能源生產布局。
2016年我國直接燃燒的動力煤占煤炭總消費量的80%,其中電力行業占43.5%,重化工行業(鋼鐵、建材、化工)占39.8%,根據我們長期跟蹤調研了解到的情況,兩者的煤炭利用清潔化已經有了長期的實踐積累和技術研發,目標任務、技改路徑相對清晰。
現在最難的是廣大農村地區、城鄉結合部散煤燃燒治理問題,這些地區量大面廣,需要動員全社會來參與。這方面也不是沒有技術治理,我國的一些研究機構研發的小型化爐子,能效高、顆粒物排放很低,值得政府好好推廣。
理性看待霧霾治理
霧霾的產生非一日之過,霧霾的治理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涉及產業結構調整、生活方式改進等方方面面,需要有一個歷史過程,也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支持。筆者認為,我們目前的各項治理思路、舉措是正確的,只要我們按照《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以抓鐵有痕的毅力抓好各項工作落實,就一定能“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