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BP世界能源展望(2017年版)》中文版在北京發布。受發展中國家的繁榮增長所驅動,到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將增加約30%,但部分增長會被快速提升的能效所抵消 。
雖然預計未來二十年非化石燃料將占能源供應增長量的一半,《展望》預測石油、天然氣和煤炭仍將是拉動世界經濟的主要能源來源,占2035年能源供應總量的75%以上,而2015年這一比例為85%。
盡管石油需求預期將逐漸減緩,但仍將以年均0.7%的速度增長。交通部門繼續消費世界上大部分石油,2035年其全球需求份額仍接近60%。然而,到21世紀30年代初,石油的非燃料用途,特別是用于石化產品的生產,將成為石油需求增長的主要來源。
石油需求增速放緩與全球豐富的石油資源形成對比。《展望》推測,豐富的石油資源可能導致中東歐佩克、俄羅斯和美國等低成本的生產商利用他們的競爭優勢、犧牲高成本生產商來增加市場份額。
《展望》稱, 天然氣需求的增長速度要快于石油或煤炭,年均增長率為1.6%。到2035年,其作為一次能源的份額將超過煤炭,成為第二大燃料來源。在美國LNG增長的帶動下,頁巖氣產量占天然氣供應增量的三分之二。由于澳大利亞和美國的供應增加,LNG增長預期會導致以美國氣價為基準的全球一體化天然氣市場的形成。
在中國,天然氣消耗量增長超過國內產量,因而到2035年,進口天然氣占總消耗量的比重將從2015年的30%上升至近40%。在歐洲,天然氣進口份額將從2015年的約50%上升至2035年的80%以上。
由于中國轉向更清潔低碳的燃料,預計到21世紀20年代中期, 煤炭消耗量將達到峰值。印度是最大的煤炭需求增長市場,其在世界煤炭需求中的份額從2015年的約10%上升至2035年的20%,增加了一倍。
《展望》還預計,可再生能源將是增長最快的燃料來源,年均增長率為7.6%;受太陽能和風能競爭力提高的推動,可再生能源的增長將翻兩番。未來二十年,中國將是可再生能源增長的最大來源,其可再生能源增量將超過歐盟和美國之和。
《展望》預計,碳排放量將以低于過去二十年的三分之一的速度增長,年均增長率為0.6%,而過去二十年的年均增長率為2.1%,這反映出能源效率和燃料結構的不斷變化。
如果這一目標得以實現,這將是自1965年有記錄以來,任一個二十年中最低的排放增長率。然而,預計在此期間,能源使用中碳排放在基本情景下仍將增長約13%。這遠遠超過國際能源署(IEA)450情景的預測:即到2035年,碳排放需下降約30%才有機會實現《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