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氫氣不過是一種工業氣體。近幾年,在能源轉型的大趨勢下,氫氣地位開始上升到新能源產品的高度。2019年,氫燃料電池首次被納入李克強總理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去年,氫能又被納入國家《能源法》征求意見稿。
中國產業投資有個特點:政府一主導,全國就發熱,這次的氫能產業熱也不例外。有了中央政府的重視,很多地方政府也都摩拳擦掌,準備搶先在氫能領域分一杯羹。以前冷門的氫能產業,一下子成為了投資的熱土。有人粗略統計了一下:自2018年武漢市出臺首例《氫能產業發展規劃方案》以來,蘇州、佛山、長治、六安、張家口等近40個城市先后出臺了氫能產業發展規劃與支持政策。到去年年底為止,提出要布局氫能產業的省市達到50多個,全國70%的省份都提出要發展氫能產業。統計顯示,到目前,各地規劃的氫燃料電池電堆總產能已經高達3000兆瓦,燃料電池汽車總產能超過10萬輛,規劃總投資超過2000億元。今年,氫能的投資熱度更盛。1~2月,國內僅投資氫燃料電池的項目就有10個,總投資額超260億元。
目前,至少在規劃里,中國已形成以北上廣為中心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氫能產業集群。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氫能產業園正在規劃和建設之中。筆者在天眼查上以氫能為關鍵詞查了一下,一下子就蹦出3413家名稱帶氫能的公司。過一周再查,又增加了數十家之多。這些企業中,注冊資金在10億元甚至以上級別的企業不在少數。
這陣仗實在是眼熟。
毫無疑問,氫能是符合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轉型的好產業。儲量大、零污染、高效率,生產和使用可閉環循環,能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中國要達到向世界承諾的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發展氫能產業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抓手。
但是,眼看著這樣一個好產業又陷入似曾相識大干快上、遍地開花的發展狀態,筆者不禁心生擔憂:會不會又像以前那些曾經火極一時的煉油、乙烯、對二甲苯(PX)、煤化工產業熱一樣,再出現過剩甚至爛尾?
從產業的角度,氫能產業鏈包括上游的制氫、中游的儲運氫、下游的氫燃料電池車和加氫站等。在投資熱日盛一日的情況下,不少專家表示,氫能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還有不少難題需要解決。
制氫是氫能產業的第一個環節。中國現在的制氫能力確實強大。有數據顯示,我國的氫氣產量目前每年約在2000萬噸左右,而且我國煉油企業已經可以生產出純度達99.999%的氫氣。但是,這些氫氣絕大部分來源于傳統化石能源的熱化學重整,只有約4%來自于電解水。由高碳排放的傳統化石能源獲得的氫氣很難不被人質疑其環保性。從環保的角度看,電解水制氫當然是最佳選擇。但是,其中也有不小的問題。如果電的來源還是傳統的化石能源,那其環保性就與傳統化石能源直接制氫沒什么區別了。但如果用來自于風能、水能、太陽能的電,目前顯然又不具備提供穩定電量的條件。此外,目前來說,電解水制氫的成本比其他途徑制氫高出數倍,也不是市場所能接受的。不解決清潔能源制氫的途徑和價格問題,整個氫能產業的發展就無從談起,總不能用污染的手段供養氫能產業吧,那又有什么意義呢。
氫氣生產出來后還需要儲運。氫是所有元素中最輕的,在常溫常壓下為氣態,密度僅為0.0899千克/立方米,是水的萬分之一。因此目前氫氣的高密度儲存還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國內目前車載儲氫罐的相關設備都需要進口,就更別談高密度儲氫的技術突破了。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那市場的大規模應用也是一句空話,或者說又多了一個被別人卡的脖子而已。
在下游環節,加氫站的建設是繞不過去的。國內加氫站所需核心裝備的研發還處于起步階段,重要核心設備主要依賴進口,就如成本占到加氫站一半以上的三大核心裝備氫氣壓縮機、高壓儲氫罐、氫氣加注機。在這些關鍵技術還沒突破的情況下,大規模投資形成的氫能產業會不會又多了一個讓別人卡的脖子?
就在十幾年前,挖煤的、發電的、搞IT的、搞房地產的……都義無反顧地撲向煤化工產業。如今,在甘肅、陜西等煤化工項目扎堆的地方留著一個個爛尾工程,要么爛在地上,要么爛在紙上。即使不少已經建成的煤化工項目也是度日如年。同樣以國家之力高調推進的光伏產業、芯片產業等,也都留下了數不清的爛尾工程。據統計,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分布于我國江蘇、四川、湖北、貴州、陜西等5省的6個百億元級芯片項目先后停擺,成為了爛尾項目。再分析一下這些產業和項目爛尾的原因,我們就會發現,正是和眼下一哄而上的氫能產業、項目一樣的政策背景、一樣的技術背景、一樣的規劃投資背景。此情此景,那些準備或正在大干快上的氫能產業項目都了解嗎?擔心嗎?各環節的問題準備怎么解決?想過過剩和爛尾的后果嗎?
在產業技術進步方面,我們已經取得了不少成績,但是,也反復交了許多不該交的學費。面對又一個投資熱土氫能產業,筆者只想說:大家都別頭腦發熱,千萬別再爛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