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內蒙古宣布,為保證完成能耗雙控(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指標,“十四五”期間原則上不再審批新的現代煤化工項目。該新聞一出立即成為業內頭條,引起行業極大關注。
這條新聞之所以能夠使業內震三震,是因為內蒙古是我國現代煤化工的發源地和搖籃,煤化工多個“首個”均在這里萌芽——神華集團2004年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建成世界第一個煤制油項目 ;大唐集團2005年在內蒙古多倫縣建成全國第一個煤制烯烴項目 ;大唐集團2009年在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建成國內第一個煤制天然氣項目。自此,我國現代煤化工產業化正式拉開序幕并在全國范圍內遍地開花。另外,內蒙古還率先在國內出臺首個支持煤化工發展的地方性政策,要求區域內煤炭資源必須實現50%就地轉化。這條政策后來也被國內其它煤炭資源地區效仿。
然而,風風火火的煤化工項目終導致資源的過度開發,使內蒙古面臨了巨大的能耗雙控壓力。據悉,去年,內蒙古就因能耗雙控不力被國家發改委約談。國家發改委指出,內蒙古經濟總量僅占全國的1.7%,卻消耗了全國5.2%的能源,2019年能源消費總量已達“十三五”增量目標的184%,僅“十三五”前4年能耗強度就累計上升9.5%。約談強調,內蒙古自治區節能主管部門要直面問題、高度警醒、深刻反思、有所做為。在被約談的壓力下,內蒙古今年出臺了地方性能耗雙控政策,嚴控包括現代煤化工在內的高耗能行業產能規模。這回像是動了真格。據筆者了解,某大型煤化工企業在內蒙古分公司已收到當地政府通知,要求其自3月22日起每日降低25萬千瓦時電量,由于限電后無法滿足最低負荷用電需求,在與當地政府溝通無果后被迫停車。該大型煤化工企業同在內蒙古的其它3家分公司也因同樣理由相繼被迫停產。
筆者觀察到,在雙碳的大背景下,能耗雙控在全國已成蔓延之勢,煤化工降溫已成必然。當前,除內蒙古面臨能耗雙控困局外,國內多地控煤節能工作同樣緊迫。顯然,那些暫時未被國家層面約談的煤資源地區一定會吸取內蒙古的教訓,及早實現自我約束。受此影響,各地上馬煤化工熱情將再度降溫,計劃在“十四五”期間上馬的煤化工項目只能改弦更張。
毫無疑問,我國煤化工產業政策正悄然變化,但這種改變對于現有煤化工項目而言,或許反而是好事。
回想過去的內蒙古,由于此前煤化工、煤電項目上馬速度過快,導致當地出現煤炭供應量缺價高等問題。如褐煤資源十分豐富的錫林浩特地區,煤炭市場已經出現供不應求,甚至嚴重短缺的現象,煤價打著滾兒似的往上翻,導致煤化工企業成本居高不下,產品投產即虧,陷入虧損泥團無法自拔。跳出內蒙古看全國,不少煤炭大省的煤化工企業也面臨同樣的困境。
試想,如果不搞能耗雙控,繼續大力發展煤化工、煤電項目,煤炭供應勢必進一步緊張,其結果是不僅新上馬的項目活不好,早已建成的項目也活不了。停批新建煤化工項目,從表面看是堵住了企業搞煤化工的出路,往深里想也避免了企業盲目投資造成的損失,更使得現有煤化工項目減少了煤炭供應、水資源、市場等方面的競爭壓力。假以時日,當雙控政策取得一定效果后,煤炭供不應求狀況得以緩解,現有煤化工項目沒有了原料的后顧之憂,便是最大的利好。
退一步說,在地方政府能耗雙控和雙碳的大勢所趨下,煤化工企業能夠重視節能減排工作,通過各種手段降低碳排放,堅持綠色發展方向,摘掉能耗大戶的帽子,也是好事一樁。若能抓住地方政府提供的延鏈補鏈政策,盡快補齊短板,拉伸產業鏈,做強做優,更能提高企業應對未來政策風險的能力。還以內蒙古為例。內蒙古能源轉化最終產品低端化居多,煤化工產業發展層次低、鏈條短。據筆者了解,在此次能耗雙控行動中,政府將對區內優質煤化工項目網開一面,若在此期間,煤制氣企業盡快補上調峰鏈條,打破現有價格和管網的束縛;煤制油企業向下延伸產業鏈,實現產品價值最大化,那對現有煤化工企業來說反而因禍得福。
在雙碳和能耗雙控的大背景下,被冠以高能耗帽子的煤化工企業未來將面對更多的不確定性。眼下唯有注重研判國家和地方的政策走向,及時調整應對策略,才能謀求更好的生存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