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煤制油產業的日子著實不好過,已有近5年沒有新裝置建設開工,在建項目也紛紛停建。“熬過去年嚴重虧損,油價好不容易上去了,沒想到煤價又上去了。上半年已虧損1.17億元,預計今年虧損額比去年更大。”某位煤制油企業的管理者心灰意冷地說。不止如此。8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生態環境部與水利部印發的《關于“十四五”推進沿黃重點地區工業項目入園及嚴控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項目的通知》提出,對現有已備案但尚未開工的擬建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項目一律重新進行評估,確有必要建設且符合相關行業要求的方可繼續推進。“十四五”時期,沿黃重點地區新建“三高”項目一律按《通知》要求執行。這等于給我國現有100%位于黃河流域的煤制油企業再戴上一個緊箍咒。業內紛紛感嘆,煤制油沒前途了。
煤制油真的沒前途了嗎?我不這樣看。
我國煤制油領域相關示范廠和大規模生產裝置的建設興起于改革開放后。其中,神華集團的直接液化項目在2008年底率先開車,其后間接液化的幾個廠陸續開車。截至去年底,國內煤制油裝置總生產能力已達到了865萬噸,其中間接液化總生產能力為757萬噸,是最成功的工藝。就產品質量而言,間接液化生產的油品硫含量特別低,比石油產業產出的油品還好,大受市場歡迎。
至今,我國煤制油從催化劑的研究和生產,到整個裝置的工藝、設備、自控等設計,全部由國內設計院自行完成,關鍵設備全部國產化,在不到10年的時間形成了將近900萬噸產能。其中寧煤煤制油規模達到400萬噸,日投煤2000噸的氣流床煤氣化爐24臺,直徑近10米的費托合成反應器8臺。受益于煤制油裝置多屬超大型,煤化工產業超大型設備現場制造就地安裝實現了突破。毫不客氣地說,在多裝置同時設計、同時安裝、同時投產的過程中,煤制油的發展促成了化工系統設計、制造、施工和生產的大型化、優化和集成化等技術進步,鍛煉培養了設計、制造、安裝、生產等各方面萬名人才,業務水平達到國際先進。這都是化工行業破天荒了不起的大事!現在,國內已探明能源礦產資源中石油、天然氣合計占比不足6%,而煤炭占比超過94%。利用煤炭來制造部分油品,本應是我們國家能源戰略的一部分,我們有什么理由放棄煤制油?!
當然,煤制油應該如何繼續發展下去,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過去總說我國西北地區缺水,不適合發展煤制油,但現在看來,西北地區有非常廣闊的原野,有風能和太陽能的巨大資源,未來具備發展核聚變和第四代核裂變釷基熔鹽反應堆商業化的條件,又有大型煤炭資源在地下埋藏,在此建設幾個500萬噸的煤制油企業,既生產大量油品,又附帶生產天然氣和精細化工產品,再把油氣產品通過管網輸送到沿海地區,是完全有條件的。
至于被詬病的排放問題,隨著科技進步,也是完全可以解決的。比如采取“三綠”工程,即采用綠電、綠氫和綠氧的煤制油工藝,每噸油品只產生大約2.5噸二氧化碳,比每噸產品約產生7.7噸二氧化碳的現狀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