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幾年,天然氣在歐美發達國家碳減排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美國為例,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7年時已達頂峰,2019年相比于最高峰時實現了20%的減排,減排過程中天然氣是最大的貢獻者,發揮了40%的減碳作用。而在未來十幾年,天然氣的減碳主力軍的作用將被非化石能源所取代。根據BP預測數據,到2035年,天然氣在世界一次能源中的占比為25%。這一數據只比2020年的24.7%增長0.3個百分點。而非化石能源占比將從2020年的16.9%增長到2035年的23%,增長了6.1個百分點。
這說明,歐美已經成功跨越了依靠天然氣減排的階段,未來減碳途徑主要以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為主。特別是國際沖突爆發以來,這一趨勢更加明顯。2022年3月,受國際沖突和能源安全危機影響,歐洲議會批準將2030年可再生能源目標提升至45%,而德國政府甚至將原定到2040年實現100%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目標提前至2035年。
但在我國,情況則有所不同。至少在未來10年,天然氣仍將是不可忽視的減碳主力之一。按照國家能源發展規劃,到2030年,煤炭和石油的占比都將下降,而天然氣占比將從8.8%上升為15%。也就是說,天然氣盡管不是凈零排放,但在實現雙碳目標方面還是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天然氣是含碳量最少的清潔能源。多年的實踐證明,通過工業窯爐和發電廠的“煤改氣”與交通領域的“油改氣”,即以低碳的天然氣替代高碳的煤炭和石油,可以達到大幅降低煤炭和石油消耗的效果。實際上,近幾年我國煤炭消費增速的減緩,主要就是依靠發電廠、工業燃料與農村居民的“煤改氣”,即用每年數以百億立方米計的天然氣替代數以千萬噸的煤炭,以此來實現碳減排和大氣質量的改善。2021年,6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被用于發電,在天然氣總消費量中的占比約為17.5%。
另據有關資訊,2021年,我國壓縮天然氣汽車保有量為620萬輛,天然氣消費量為220億立方米,可替代汽油1622.6萬噸;液化天然氣汽車保有量為82萬輛,天然氣消費量約為290億立方米,可替代柴油1950萬噸。二者合計天然氣消費量為510億立方米,可減少約2040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特別是替代柴油車目前主要依靠的是液化天然重卡,其他能源在替代柴油車方面尚難有大的作為。
可見,雖然天然氣不算可再生能源,但在碳減排過程中還是發揮了重要作用。
那么,我國天然氣的供給是否能支撐其完成降碳減排的重任呢?
一方面看消費。我國天然氣在工業、發電與交通運輸、農村煤改氣領域都有非常廣闊的利用空間。近兩年,我國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達到年均增長約0.6個百分點。2030年 我國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達到15%是有把握的,也就是說,消費量達到6000億~6500億立方米。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不少省市提出2025年就將提前超額完成2030年的天然氣占比目標任務,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和四川,2025年天然氣占比就將分別達到33.3%、17%、21%、19.5%和19%。
一方面看供給。根據目前的天然氣供給格局,除了開采產量在未來10年可以保持8%以上的快速增長外,進口管道氣的規模可以達到每年1100億立方米以上,其中包括中亞進口量即可達680億立方米,中俄東線可達380億立方米,中緬線可達120億立方米。還有30多個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接收能力也可以達到2億噸以上。這樣大致算來,2030年國內天然氣供給總量可達6000億立方米,保障供給是完全有把握的。
兩相對比,可以看出,天然氣在中國雙碳目標過程中,完全能起到應起的減碳主力作用。